人体组织一旦离体,血氧供应停止,组织中的蛋白质、核酸等成分开始降解,进而发生组织自溶。所以病理标本进行固定的目的,是为防止细菌的腐蚀和组织的自溶,保存细胞固有的物质,能凝固或沉淀细胞内或组织内的糖元等,标本离体后及时切开和固定,保证后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,指导临床治疗。
如何进行组织固定?
1.固定要及时
组织一定要新鲜,离体后立即投入固定液,标本从离体到固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。
2.固定的容器要足够大
采用广口、平底及有盖的容器,以利于取出和保持组织原形。
3.固定液的量要足
病理标本使用10%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,固定液的量不少于组织体积的3-5倍(要求确保标本全部置于固定液中),特殊标本除外。
4.固定瓶签或胶带要清晰
必须贴有该例患者的姓名、性别、年龄和部位等资料。
5.固定的时间
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及时切开,固定过夜,第二天取材。
新鲜标本,应该剖开固定12—24小时后再取材。
大标本取材后在室温下需再固定4—6小时。小标本取材后需在室温下再固定3—4小时。
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固定?
1.固定是病理制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,因为这是不可逆的,也就是无法补救的。组织只有经过固定,才能完成随后的一系列制作,直至切片的最终完成。
2.如果组织固定不佳,造成组织腐烂、抗原失活,将影响切片质量,也将导致诊断困难或无法诊断,甚至影响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准确性。因此及时、剖开、足量固定液的固定非常重要。
3.规范化固定处理后的标本,染色红蓝分明,结构清楚,有利于病理医生判读,做出准确诊断。而且可以保留组织细胞内的遗传物质,为精准治疗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基因检测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