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态心电记录仪
发布时间:2025-01-24 12:36:18 来源 : 作者: 点击:
一、操作前准备
(一)设备检查
- 外观检查:查看动态心电记录仪主机外观有无损坏、裂缝,显示屏是否清晰,按键是否能正常操作。检查导联线是否有破损、断裂,电极片包装是否完好,有无过期。
- 电量检查:确认记录仪电量充足。若电量不足,需连接专用充电器进行充电,充电时注意充电器与记录仪连接牢固,充电完成后拔掉充电器。
- 数据存储检查:检查记录仪内部存储容量,确保有足够空间存储即将记录的心电数据。若存储空间不足,可将之前的数据进行备份或删除(遵循医院数据管理规定)。
(二)物品准备
- 准备足够数量的电极片,根据患者体型和记录需求确定,一般为 10 片左右。
- 准备医用酒精棉球、纱布或纸巾,用于清洁患者皮肤。
- 准备记录纸和笔,用于记录患者基本信息、佩戴时间等。
(三)患者准备
- 信息沟通:向患者详细解释动态心电记录的目的、过程、佩戴时间(通常为 24 小时)及注意事项。告知患者在佩戴期间尽量保持正常生活活动,但要避免剧烈运动、洗澡、靠近强磁场等,取得患者的配合。
- 患者体位: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,一般为仰卧位,充分暴露胸部检查部位。
二、操作步骤
(一)电极片粘贴位置确定
- 按照标准 12 导联心电图的电极位置,确定电极片粘贴位置。通常,V1 导联位于胸骨右缘第 4 肋间;V2 导联位于胸骨左缘第 4 肋间;V3 导联位于 V2 与 V4 连线的中点;V4 导联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 5 肋间相交处;V5 导联位于左腋前线 V4 水平处;V6 导联位于左腋中线 V4 水平处;RA(右手电极)位于右锁骨下靠近胸骨处;LA(左手电极)位于左锁骨下靠近胸骨处;RL(右下肢电极)位于右下腹;LL(左下肢电极)位于左下腹。
(二)皮肤清洁与电极片粘贴
- 用酒精棉球擦拭电极粘贴部位的皮肤,以去除油脂和污垢,然后用纱布或纸巾擦干。
- 撕开电极片包装,将电极片按照确定的位置准确粘贴在患者皮肤上,确保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,无气泡或松动。
(三)导联线连接
- 将导联线的插头与电极片上的插孔对应连接,确保连接牢固。连接过程中要注意导联线的颜色和标识,避免连接错误。
- 将导联线的另一端插头与动态心电记录仪主机正确连接,连接完成后检查各连接部位是否稳固。
(四)记录开始
- 打开记录仪主机电源开关,按照设备提示进行操作,设置患者基本信息(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病历号等)、记录开始时间等参数。
- 确认参数设置无误后,按下“开始记录”按钮,记录仪开始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。此时,观察记录仪显示屏上的心电波形是否正常显示,如有异常,检查电极片、导联线连接等情况,及时排除故障。
三、操作后注意事项
(一)患者指导
- 告知患者在佩戴记录仪期间,若感觉电极片部位皮肤瘙痒、疼痛或有其他不适,不要自行摘除电极片,及时联系医生。
- 提醒患者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事件,如心慌、胸闷、胸痛等不适症状出现的时间、活动状态等,以便与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对照分析。
(二)设备维护
- 在患者佩戴记录仪期间,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记录仪,防止设备损坏。
- 提醒患者不要自行拆卸或摆弄记录仪、导联线和电极片,以免影响记录效果。
(三)数据回收与分析
- 记录时间结束后,指导患者小心取下电极片和导联线,关闭记录仪电源开关。
- 将记录仪与电脑连接(使用专用的数据传输线和软件),将记录仪中的心电数据传输到电脑中进行分析。分析软件可对心电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测量,如计算心率、检测心律失常等,医生再结合患者记录的事件信息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。
- 数据分析完成后,按照医院规定妥善保存患者的动态心电记录数据和分析报告,以备后续查阅和诊断参考。同时,对记录仪进行清洁和整理,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。